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視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論斷,強調“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自然資源調查監測作為自然資源管理的基礎性工作,旨在全面查清自然資源空間分布、數量、質量、種類和變化情況,掌握詳實的自然資源基礎數據和動態變化情況,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的基礎性保障工作。
3月17日-18日,“面向高質量發展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新理念與新技術培訓班”順利開班,本次培訓班得到了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的大力支持,由廣東省測繪學會主辦,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承辦,中國測繪學會智慧城市工作委員會、廣州藍圖地理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和廣州全成多維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協辦。結合疫情防控有關要求,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為期兩天,線下參會人數近100人,線上累計觀看人數2萬人次。
開班儀式由廣東省測繪學會副秘書長譚建冬主持,廣東省國土資源測繪院副院長、廣東省測繪學會秘書長唐力明,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測繪遙感信息學院總支書記、院長速云中,分別作開班致辭。
多位行業專家學者聚焦會議主題,從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構建的總體思路、目標任務、調查、監測、數據庫建設、分析評價、成果應用以及業務體系建設等,多維度的把脈發展趨勢,分享實踐經驗,2天時間里奉上9場精彩紛呈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新理念與新技術前沿的思想交鋒。
舒潔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調查監測處處長
舒潔以《廣東省自然資源調查評價監測體系建設總體思路》為題,介紹了“十四五”期間,廣東省自然資源調查評價工作開展的背景、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總體建設思路、省市縣的組織分工,并重點介紹了未來五年的建設任務。
她認為從廣東省實際需求來看,在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方面具有一定的管理、數據、技術和應用基礎,但還不能完全滿足新時期自然資源業務管理的需求,存在以下四個問題:底數不齊全,標準不統一;有待于業務管理精準對接、雙向反饋;專題監測和分析評價能力不強,數據共享要求有待明確;調查監測新技術的應用不足。并針對這些問題,分享廣東經驗。
史合印
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博士、教授
史合印以《海洋空間資源監測技術與要求》為題,從認識海洋到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建設中涉海內容的解讀,海域海島、海岸線、海洋濕地點調查監測的技術及要求,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大家對海洋資源調查監測的內容、應用技術有了更直觀的理解。
他認為可通過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攝結合現狀調查對嚴格保護類岸線進行調查、監測,摸清岸線利用情況現狀,對周邊用;顒舆M行監測,確保嚴格保護類岸線生態功能不降低、長度不減少、性質不改變;限制開發類岸線確保用;顒硬粨p其生態功能,為保護海洋生態、科學用海,海陸統籌規劃提供決策支持。
郭海京
省國土資源測繪院地形測量隊隊長,高級工程師
郭海京以《基于人工智能的常態化監測模式探索》為題,主要介紹常態化監測的建設背景、亟待解決的問題、技術思路、自動變化檢測能力建設思路和目前的探索實踐等。
他認為常態化監測作為廣東省自然資源調查評價監測體系的重要一個環節,利用廣東省自然資源綜合感知服務系統,形成自然資源全天候、全天時、全尺度數據協同獲取能力,旨在通過“實時監測、月清季核、年度總結”,達到“一次監測、多個專題”的目的。
丁勝
廣東省林業調查規劃院高級工程師
丁勝以《林草濕生態綜合監測與專項調查技術》為題,主要介紹林草濕生態綜合監測體系統,森林、濕地、草地各類專項調查監測內容和技術標準,林草濕監測前沿技術研究。
他認為依據林草濕綜合監測與管理需要,全面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可視化技術與林草濕資源管理業務嘗試融合,實現省域范圍內林草濕資源的三維可視化,部分重點區域實景虛擬仿真,以“三維一張圖”的形式全面摸清資源本底,增強全省林草濕資源調查評價監測能力,為全面推進全省林草濕綜合保護與治理提供支撐。
劉禹麒
廣東省自然資源時空大數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廣州藍圖地理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禹麒以《自然資源三維立體管控的理論與實踐》為題,分享三維立體數據底板建設、二三維一體化服務平臺開發、自然資源業務場景構建等方面的建設路徑和實踐經驗,探討三維立體管控新需求下的自然資源精細化管理和國土空間品質化發展。
他表示自然資源“一張圖”,是未來所有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底板,基于這個底板,推進跨領域空間治理協同應用場景的建設;并提出了以“數治—智治—共治”為脈絡的目標思路,同時分享了國地科技以及藍圖信息在涵蓋自然資源三維立體管控的標準編制、頂層設計、平臺研發等層面的應用實踐。
劉茂國
廣東省土地調查規劃院調查室副主任,高級工程師
劉茂國以《新形勢下“調核建一體化”國土變更調查新模式》為題,針對三調之后國土變更調查傳統工作模式下存在有問題與弊端,廣東省省廳結合實際業務需求,基于“互聯網+”調查的技術路線,創新建設了國土變更調查新模式,確保省級成果按時上報國家并順利通過國家級核查。
他提出了“調查即建庫”的技術思路,將調查圖斑拆分到圖斑級,以單個圖斑為對象,進行全生命周期動態跟蹤,做到“調核建一體化”的作業及全流程質量控制。
雷麗珍
省國土資源技術中心監測室副主任、正高級工程師
雷麗珍以《自然資源立體時空三維數據庫建設》為題,介紹了部自然資源三維立體時空數據庫建設總體方案、要求和數據庫設計;省級數據庫建設的階段成果以及廣東自然資源三維時空數據庫建設思路和框架。
她說廣東省一體化數據建設的成果,主要體現在一是數據資源,實現了從國土資源到自然資源數據體系的轉變;二是建立了統一完整、具有廣東特色的自然資源數據標準規范體系;三是采用以圖驅動、按需服務模式,全面支撐用地審批、礦產管理、規劃管理等業務應用;四是搭建了數據分析;五是升級了底層大數據計算框架。
趙耀龍
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副院長
趙耀龍以《管理視角下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思考》為題,從自然資源的管理視角出發,提出了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監測面臨的四個主要問題;并分別從工作組織、標準體系、技術模式和數據管理對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監測模式提出了幾點思考,為有效開展相關工作提供理論參考。
他表示作為自然資源綜合管理的起點,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監測工作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廣東省提出了打造“多快好省”的“五三一”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即五項建設工程:業務對像化、技術智能化、評價目標化、服務知識化、實施信息化;三級任務清單:省級統籌、市級確認、縣級舉證;一套權威數據:一張底圖、一套底數。
朱紫陽
省國土資源測繪院技術研究室主任,教授級高工
朱紫陽以《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分析評價幾點思考》為題,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發展與安全,站在智慧自然資源角度,闡述智能感知、綜合評價、持續優化內在關聯,推動分析評價在自然資源高水平保護、高效率利用支撐服務作用。
他介紹了廣東省自然資源監測分析評價的工作實踐情況,并指出目前存在的3個痛點:分析評價理論基礎支撐有待提升、分析評價的尺度存在局限性、分析評價整體性與綜合性仍需加強。未來應更好融入智慧自然資源,與智能感知體系建設集成,實時支撐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生態修復保護等重要職責。